近日,杉杉股份发布了2022年半年度报告,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72亿元,同比增长8.30%;实现归母净利润16.61亿元,同比增长118.6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4.20亿元,同比增长96.33%。
公开资料显示,杉杉股份全称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由宁波甬港服装厂等五家企业于1992年共同发起设立,以生产、销售服装起家,1996年登陆A股,并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9年,在董事长郑永刚的决策下,公司开始跨界进入锂电材料领域,生产负极材料;2003年,涉足正极材料;2005年,向电解液业务进军。伴随着消费电子市场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继爆发,杉杉股份趁着风口,一路扩张。
到了2013年,杉杉股份锂电材料版块的收入全面超过了服装业务。
杉杉股份现有业务覆盖锂离子电池材料、电池系统集成(包括锂离子电容、动力电池PACK)、能源管理服务和充电桩建设及新能源汽车运营等新能源业务,以及服装、创投和融资租赁等业务,其中新能源业务已经成为公司主要的业绩来源及未来发展重点。
探究杉杉股份跨界成功的逻辑,探寻今年上半年亮眼业绩的原因,都仿佛在印证着郑永刚当年所讲的一句话:技术要比金钱更有价值。也正是凭借着对技术的重视和对研发的投入,杉杉股份才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力。
在去年4月,有投资者向杉杉股份提问,公司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时,杉杉股份首先便指出,公司在锂电池材料业务上具备技术研发优势(公司在高电压钴酸锂、高镍三元、前驱体技术、动力用人造石墨、硅氧材料等方面均具备技术先进性)。
杉杉股份自跨界新能源领域后,就一直重视技术和对研发的持续性投入,每年的研发经费保持在销售额的4%以上。而今年的中报显示:公司2022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8.77%至4.19亿元,负极材料已有授权专利189项,并且始终在负极材料技术迭代过程中占据主动。
在今年上半年,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高景气,造成了市场负极材料需求旺盛,不仅带来了负极材料供应的不足,也使得成本不断上涨。杉杉股份认为,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之一就是石墨化产能的不足,提高石墨化产能自供率是负极材料企业降本及提产的关键。
为此,杉杉股份根据原料焦的特性结合负极材料性能,研究出了一套快速评价体系,有效地缩短了以往需要通过高温石墨化来验证原料品质的时间周期,大大增强了公司产品快速交付能力。
硅基负极是负极材料的一种,相比于石墨负极能量密度更高。杉杉股份也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种材料的良好前景,并加大研发力度。
半年报指出:报告期内,杉杉股份的硅基负极产品已率先实现规模化市场应用,硅氧和硅碳两条路线并重,第二代硅氧产品已批量出货,正在进行第三代硅氧产品和新一代硅碳产品的研发,公司硅基负极材料已通过了全球优质动力客户和全球头部电动工具客户的产品认证。
正是由于在技术和研发上的大力投入,杉杉股份才能跨界成功,并逐渐成长为锂电材料龙头,也有望推动公司持续保持高业绩的态势。
国联证券(SH:601456)预测,杉杉股份2022年—2024年收入分别为237.3/291.5/355.0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4.6%/22.9%/21.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2/43.0/55.0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和2.28%/25.9%/27.8%。
8月12日,杉杉股份以28.29元/股收盘,涨幅-2.55%,总市值63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