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伊始,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相关回收政策持续出台和动力电池退役数量不断增大,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激增,资本加快涌入赛道掘金。
起点研究统计,2021年新增企业数量占总体企业数量比例高达76.4%。2022年以来,上游原材料供应短缺、价格居高不下,再度为锂电回收行业新添了“一把火”。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已近4万家,行业进入新一轮跑马圈地的阶段。
9月19日消息,新能源退役锂电池综合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恒创睿能近日宣布完成超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普洛斯旗下隐山资本领投。
据悉,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完善梯次利用产品系列开发,新能源退役锂电池循环处理产能构建以及新型锂电湿法回收技术拓展。
针对本轮融资,恒创睿能董事长及创始人陈志鹏表示,本轮融资将扩宽恒创睿能国际化之路,与企业未来的战略需求极度契合,凭借普洛斯智慧物流生态体系资源,探索锂电池回收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完善低碳绿色创新发展模式,深化产业链业务协同,不断完善电池回收体系。
此前,恒创睿能8月份刚完成由君联资本、广发系资本、恒信华业、瀚晖资本等明星机构联合投资的超3亿人民币融资,B轮融资累计金额已超过4亿元。
资料显示,恒创睿能于2017年成立,是一家致力于退役动力电池循环综合利用的企业。恒创睿能聚焦锂电池梯次利用、材料再生、新材料再造核心技术等,打造锂电池规模化所需的自动化安全破碎、零污染处理、高收率再生利用的产业生态闭环,同时实践碳足迹可查、减碳可量化等双碳行动。
恒创睿能CEO陈志鹏表示,公司形成了锂电池梯次利用、材料再生、电极材料再造的能源循环产业链。恒创睿能的梯次利用主要场景有小型分布式备用电源领域,比如光伏+梯次电池组储能、市电+电池组储能,还有储充一体化、备用电源、工具车、低速车、家庭储能和便携电源等。
据了解,恒创睿能于2020年同时获批“梯次利用白名单”“再生利用白名单”资质,成为锂电回收行业全牌照持牌企业。
据陈志鹏介绍,恒创睿能在全国布局了九大核心回收区域网点,实现退役动力电池和消费类电池的规模化回收,覆盖比亚迪、欣旺达、SKI等电池厂商,广汽、一汽、北汽等主机厂。
此外,恒创睿能还与深圳巴士集团、广州公交集团等运营商,人保、泰保等一系列保险报废拆解厂均达成战略合作,回收客户打通了产业上下游。同时,公司已进入了以苹果等国际企业的供应链,所生产循环材料已在新能源汽车与消费电子领域规模化应用。
目前,恒创睿能在惠州、江门和赣州分别建立了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产业基地,产线年处理量5万吨,回收产线今年预计超5万吨,明年将达到15万吨。
今年8月,恒创睿能还在湖南湘江新区签约投资,建设年产10000吨锂电池材料回收和三元材料前驱体生产项目,加速自身循环再生网络布局落地。
恒创睿能屡获大额融资的背后,是碳中和背景下,电动车和储能市场快速增长,预计至2030年,锂电池回收行业将成为千亿市场,未来有望呈现指数式增长。
从市场格局来看,目前参与锂电回收的势力众多,包括主机厂、电池厂、材料企业、第三方回收企业以及跨界企业等。
不过,截至2021年11月23日,工信部公布的白名单企业仅有47家,大量无资质企业、小作坊无序竞争激烈,劣币驱赶良币现象严峻。
从2021年年初到目前,动力电池回收的价格水涨船高,市场上有大批量的中间贸易商,存在囤积居奇和投机炒作行为。导致大量退役电池流向了非正规渠道,起火、环保隐患等问题频发。
对此,恒创睿能CEO陈志鹏也表示,希望政府在加强行业管理,给予白名单企业支持性倾斜,加强引导,树立白名单企业标杆。
可以明显看到,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多次强调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同时,加快出台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持续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
预计随着政府初步完成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监管覆盖,行业乱象整治已箭在弦上,后续行业规范化政策或将密集推出,大型回收企业有望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