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行业也随势进入历史新阶段。
今天,我们重点讨论储能行业。
何为储能?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简单理解就是大块头充电宝。
以前,储能是石油油藏的代名词,代表储层储存油气的能力。现在,在双碳背景及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发展趋势下,节能、环保、低碳成为各国发展的要义。欧洲、美国、日本把储能当作一个独立产业加以看待,并出台专门扶持政策,由于家庭用户储能场景多,商业化相对成熟。
反观中国,在家庭储能场景较少,储能付费机制缺乏的前提下,储能产业的商业化模式尚未成熟。但这也阻挡不了,国内储能行业正迎来的发展新拐点。
01 “碳中和”三大超级赛道之一
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低碳、减排早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提出要在2030和2060年分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在此目标下,多个产业受益。
光伏、新能源汽车、储能被称为“碳中和”下的三大超级赛道。虽然同为“三大”,但相对于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早就经历了几轮爆发式上涨,储能行业的表现并不如意。
这样的现状维持数年。直至今年上半年,随着新能源板块回暖,储能指数开始反弹。数据显示,自4月底以来,储能概念指数的涨幅已超过60%。
资本市场的表现往往与政策利好密不可分。进入2022年以来,政策层面对储能行业给予了极大关注,一系列利好政策持续出台。
1月,《“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设定了新型储能的发展目标;
4月,《“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加快战略性、前瞻性电网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建设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友好并网、源网荷双向互动、智能高效的先进电网;
6月,《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指出要建立完善适应储能参与的市场机制,鼓励新型储能自主选择参与电力市场,发挥储能技术优势,提升储能总体利用水平,保障储能合理收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密集的政策对于“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储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除了顶层设计外,地方性执行细则进一步加速了行业发展步调。6月,仅地方性储能政策就发布了48条,主要涉及储能补贴、储能装机规划、储能设施建设等方面。
江西“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鼓励氢能、发电侧储能等新型能源利用方式,探索‘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合理确定储能配置比例,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和电力支撑能力。”
广东深圳福田区对已并网投运且实际投入100万元以上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按照实际放电量给予最高0.5元/千瓦的支持,每个项目支持期限为3年,同一项目支持不超过200万元。
在政策利好之下,储能行业发展增势迅猛,“新能源+储能”项目快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如各地新型储能规划的项目全部到位,按照新型储能平均每GW造价40亿元计算,四年内将新增投资额将达到1500亿元。
02 万亿赛道,谁与争锋?
光大证券的预测显示,到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0.45万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1.3亿元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2030年,仅仅是“碳达峰”目标实现的年份。这也意味着,储能赛道前景广阔。
政策足够好、赛道足够宽,沉寂数年的储能市场终于走上发展的“快车道”。2022年,储能成为科技巨头、明星企业重点布局的赛道。
在行业里,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早已经率先布局并拿到了红利。
早在2011年,宁德时代成立之初就布局了储能电池业务,原宁德时代二号人物(现已离职创业)黄世霖此前在接受媒体时就曾表示:宁德时代成立之初就定下了两个业务目标,一是动力电池,另一个是储能电池。
作为新能源行业当仁不让的排头兵,宁德时代在过去11年中不断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或入股等方式布局储能赛道,至今,其在储能侧的营收也相当可观。
宁德时代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其总营收为1303.56亿元,同比增长159.06%。其中,储能系统业务营收136.24亿元,同比大增601.01%,在总营收中已超过十分之一。
再来看比亚迪。2008年,比亚迪电力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时即开始重点布局储能赛道。比亚迪2021年财报显示,其储能业务借新能源发展的势头增速明显。在储能行业的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上,比亚迪的收入约164.71亿元,同比增长36.27%。
近年来,包括华为、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相继入局储能赛道。这一赛道的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
今年以来,除了传统企业入局外,市场也迎来了不少跨界选手。
今年3月,永泰能源表示,将与长江电力、三峡集团河南分公司共同在河南全省投资建设储能项目及新能源项目。直至9月25日,随着永泰能源宣布德泰储能正式成立,永泰能源的跨界之旅正式开启。
从传统能源跨界储能的不止永泰能源一家。
今年3月,杭锅股份改名“西子洁能”,坚持“新能源+储能”的发展战略。同时,西子洁能与绍兴绿电能源签署了首个储能项目合同,拟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滨海工业区天实产业园开展绿电熔盐储能示范项目,总投资金额总计19154万元。
同月选择入局的还有广东韶能集团。其与大舜公司签订合作新能源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决定在光伏、风力、氢能、储能、节能等新能源领域开展多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三个月后,双方合作落地,韶能集团公告表示拟与大舜投资成立合资企业,命名为韶能集团韶关市瑞储新能投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风电、光伏、储能等项目投资开发。
与此同时,一些明星公司也选择“跑步入场”。
今年5月,美的集团官宣进军储能领域;
“工程机械巨头”三一集团在湖南长沙成立三一锂能有限公司,业务包括电池制造、销售、租赁、储能等。
此外,手机企业小米和华为宣布共同入股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卫蓝新能源主攻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研发与生产,也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固态电池技术的唯一产业化平台。
小米的跨界并不局限于此。今年9月,小米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户外电源产品,正式进军移动储能市场。公开资料显示,米家户外电源1000Pro,采用" 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电池 ",电池容量达1022Wh,密度大于等于500Wh/L,可循环充电1000次,主要用于高端新能源汽车。
03 商业化落地仍是一大难点
政策扶持、明星企业纷纷布局,且有宁德时代、比亚迪珠玉在前,但赛道的繁荣真的就在眼前了吗?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在“双碳”目标下,受益于政策持续支持、引导,国内光储一体化项目获得了较快发展,不过对于企业而言,商用成本依然是一大痛点。
近日,有上市公司从业人员向媒体透露称:“公司储能项目今年已有十几亿元订单在手,但是受上游资源成本影响,暂时已经不敢接单了。”并称,去年以来公司光储一体化业务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内公司累计装机量已经是去年的两三倍。
并且,储能企业成本上涨及毛利率下滑的双重压力,是行业普遍存在的“堵点”,即使是宁德时代也不例外。
2022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71.41%,实现收入127.36亿元,但同时面临毛利率下降的挑战。2021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毛利率为36.6%,而到了2022年,公司储能业务板块毛利率骤降至6.43%,同比下滑30个百分点。
相较于电池企业,集成商将面临更大挑战。由于储能电池价格高企,加之储能电池在集成系统中占比较大,受成本影响,储能业务的利润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
就此,不少储能企业将目光转向海外。
阳光电池此前曾表示,国内储能项目毛利较低,公司将重点关注海外市场,目标是全球市场储能占比20%以上。同样,近期被称为“储能第一股”的华宝新能也将海外作为重要的拓展市场。
04 写在最后
尽管储能市场现在火热,但至今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也是储能行业“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之一。或许,疏通这一“堵点”,行业才能真正进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