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在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新型储能行业迎来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自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的目标。再到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正式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充分激发了新型储能市场活力,明确了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推动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完善与新型储能相适应的电力市场机制,为逐步走向市场化发展破除体制障碍。
11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成效明显——“碳达峰十大行动”进展(一)》表示,新能源保持较快增长,制定实施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规划总规模约4.5亿千瓦,目前第一批9500万千瓦基地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印发第二批项目清单并抓紧推进前期工作,组织谋划第三批基地项目。在风光大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强配储能的政策下,储能的作用也愈发突出。
2023年1月6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的关于公开征求《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表示,加强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建设。2030年至2045年,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满足日以上平衡调节需求。2045年至2060年,储电、储热、储气、储氢等覆盖全周期的多类型储能协同运行,电力系统实现动态平衡,能源系统运行灵活性大幅提升。提出,发挥新型储能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等重要作用,积极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布局。重点依托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基地化新能源开发外送等模式合理布局电源侧新型储能,加速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充分结合系统需求及技术经济性,统筹布局电网侧独立储能及电网功能替代性储能,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积极推动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构建模式,灵活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提升用户供电可靠性及用能质量。加强源网荷储协调调度,探索源网荷储安全共治机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彰显储能更为重要。
储能装机迎来量利齐升
2023或为国内大储高增启动元年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20多个省发布了新能源配储政策,其要求储能配置比例基本不低于10%,部分省份要求达到20%,甚至更高。政策持续发力,具有实际效益的利好政策频出,也刺激大储装机的增长;储能成本处于下行通道,经济性也不断提升,加上各省跟进政策也增加储能收益来源。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的初步统计,2022年储能项目备案、招投标、拟在建和投运并网的总数量超过1100个;2022年1至12月共投运储能项目244个,总装机功率为20.4154GW;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221个,装机功率高达5.933GW/13.190GWh;非电化学新能源储能项目共投运10个(飞轮储能项目6个、压缩空气项目3个,超级电容项目1个),投运规模为0.2774GW/1.1265GWh;共投运抽水蓄能项目13个,装机规模达14.205GW。其中,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装机6.2104GW/14.3165GWh(不含抽水蓄能)。
目前,各省现已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装机规划已超50GW,机构认为,国内大储未来增长可期,明年或为高增启动元年,测算得到我国2023年储能新增装机为13.97GW/26.85GWh,同比增长123.3%,2025年新增装机为53.73GW/109.64GWh。
行业扩产潮涌现
随着储能需求的爆发,面对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相关公司加快布局新型储能的步伐。宁德时代、鹏辉能源、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比克电池等老牌动力电池厂商快速跑马圈地,储能电池赛道上掀起一轮“扩产热潮”。同时跨界投资储能产业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6个与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生产制造有关的扩产项目公布,投资额合计近3000亿元,产能合计达820G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