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淘金”热终于还是席卷到了动力电池领域。如果以2015年为国内“新能源电池车元年”,那么按照5-8年的平均使用寿命,第一批动力电池“退役潮”正在到来。根据测算,2021-2030年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将从33.95GWh增至380.3GWh,跨度超10倍。而这理论上可带来一个规模达1406亿元的市场。
相对应的,2022年一年时间内,新注册的电池回收企业超出了4万家。不过,由于相关产业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标准体系,导致了部分市场乱象产生。特别是在回收端,仍遵循“价高者得”原则,最终流入白名单企业的比例还不到25%。且在“正规军”队伍中,固废巨头与新能源巨头之间的较量也已开启。
“黄牛”嗅觉敏锐,小作坊也想分蛋糕
有商机就有“黄牛”,这一说法已在诸多行业得到验证,废旧动力电池也不例外。理想情况下,废旧动力电池被业界看做是锂、镍、钴各种元素的“储备粮”,但目前来看,其并不具备性价比,甚至出现了回收价格超过一手市价的情况。据统计,2022年部分动力电池的折扣细数从60%迅速涨至100%以上,甚至更高。
从业者透露,“如果钴的市价是55万元/吨,废料回收的价格可能是70万元/吨。”可观的利润空间让小作坊投资废旧电池的热情暴涨,“高价回收”“上门服务”等屡见不鲜。相比之下。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在技术研发及环保设施配备上的“正规军”们,在回收报价上显然不那么有竞争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10万辆,新增688.7万辆,而累计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仅1万个左右,差距较为悬殊。从业者也认为,面对即将到来的“退役潮”,当前的许多回收网点显得有些准备不足。
“正规军”遇“缺货”瓶颈,巨头间互不相让
“价高者得”的市场风向,使得大部分废旧电池落入了小作坊的口袋,相应的,前期投入巨大且设备完善的“正规军”却常遇“缺货”瓶颈。一方面,市场认为动力电池回收将是下一个发展新蓝海,另一方面,实际从事回收业务的正规企业们却不得不面对货源紧缺、价格水涨船高等问题。
而除了“正规军”与小作坊之间的竞争外,巨头们对这一千亿市场也是青睐有加,可大致分为固废和新能源两派。作为其中代表,前不久,宁德时代刚刚官宣了一笔238亿元的投资,主要用于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的建设,内容涵盖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含兼容过程料)及相应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及负极再生石墨制造等项目,争夺赛道、扩张自身优势的意图非常明显。
而格林美、盈峰环境、福龙马、博世科、旺能环境、伟明环保等传统固废处置巨头亦是分毫不让,先后通过成立子公司、与车企合作等手段,加速布局第三方动力电池回收业务。以盈峰环境为例,其在2021年已经与仙桃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投资10亿元建设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资源化中心项目,预计形成年拆解8万吨废电池的产能。
不管怎么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这艘千亿巨舰已起航,后续将驶往何方,环保在线与您一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