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G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能源J发布《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共出台205项新型储能标准。
短期内,新型储能安全标准体系亟待落地。
文件提出,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新型储能重点标准,加快制修订设计规范、安全规程、施工及验收等储能电站标准,开展储能电站安全标准、应急管理、消防等标准预研,尽快建立完善安全标准体系;
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初步形成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基本能够支撑新型储能行业商业化发展。
另外,到2025年,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可逆燃料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系列标准。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中国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持续加速。而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与用电负荷不匹配,需要大量的储能承担削峰填谷、时空转换作用。
传统抽水蓄能存在诸多限制,新型储能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在《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2》中,按照保守、乐观场景下,我国2026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分别达到48.5、79.5GW,2022-2026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分别为53.3%、69.2%。
大型储能是储能更大规模发展的关键,也是储能行业2023年景气度确定性较高的细分赛道。
“十四W规划”国内大储还有较大空间。
储能上游为电池产业、电气设备产业,下游主要为电力系统参与企业。
储能的结构包括电池PACK(电芯+PACK)、BMS、EMS、PCS、温控系统。
上游原材料主要分为两大块,分别是电池系统原材料+储能变流器原材料:
1)储能电池主要为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具体可以分为正极、负极、隔膜、结构件;
2)储能变流器作为电气设备,原材料为IGBT、电感器、变压器等。
下游方面主要为发电集团、电网公司、第三方投资者以及工商业等等。
电池是储能的核心,PCS是储能与电网的枢纽,能量管理系统是储能的“大脑”,温控系统、消防系统是储能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