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可能是近年来最火热的产业之一。从全球能源清洁化的大趋势来看,储能——这一推动能源系统变革的重要技术路径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进入2023年以来,随着原材料供需关系的改变以及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的逐步深入,储能经济性与需求也将迎来重要变化。行业及资本市场均判断,2023年将是全球储能产业爆发之年,中国储能市场有望再次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期。
从政策端来看,自“双碳”目标提出后,在中央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涵盖各应用领域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据统计,2021年至今,各级政府单位出台储能相关政策数百项,并明确锁定2030年30吉瓦的储能装机目标。今年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储能与“源网荷”并列为电力系统第四要素。
今年2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共出台205项新型储能标准。文件指出,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新型储能重点标准,加快制修订设计规范、安全规程、施工及验收等储能电站标准,开展储能电站安全标准、应急管理、消防等标准预研,尽快建立完善安全标准体系,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初步形成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基本能够支撑新型储能行业商业化发展。到2025年,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可逆燃料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系列标准;加强与国内外标准化组织技术交流,着力打破产业发展瓶颈,规范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储能电站安全;加大国际标准化力度, 深度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国际标准化工作,支撑标准走出去。逐步构建适应技术创新趋势、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
除标准外,2月1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BH0108号建议的答复。答复中明确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并推进健全新型储能价格和市场机制,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新型储能支持政策,指导各地加强新型储能规划布局和调度运用,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完善配套政策机制,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推动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市场端方面,储能的战略定位和核心价值已成行业共识,产业投资、产能扩张、多元化布局等成为行业热词。据统计,2022年至今,储能相关的资本投资高达白起,其中不乏华宝新能等IPO项目。另据GGII数据,2022年至今,新成立储能公司多达3万余家,行业火热程度可见一斑。今年开年以来,多家储能电池企业定计划、扩产能、忙签约,行业高景气度延续。
2月22日,普利特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海四达近期与大秦新能源以及泰州大秦共同签订了《2023年度购销框架合同》。海四达将为大秦新能源及其子公司提供总计销售金额不低于6亿元的锂离子电池模组、电芯等产品。除此之外,海辰储能、南都电源、兰钧新能源、天合储能等企业均在2023年开年签下或中标储能大单。2023至今,国内主要储能企业签约海内外订单金额已超百亿。
投资机构关注度方面,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月27日,在公募基金“调研热”中,涉及储能等行业的公司成为“香饽饽”,吸引了多位百亿基金经理赴一线参加调研,多家公司被提问有关储能业务问题。例如,汇川技术在调研时被提问关于“能源管理业务主要提供哪些产品”,该公司表示,目前的业务主要是储能,聚焦发电侧、网侧和配电侧的应用,提供的产品包括PCS储能逆变器和升压一体机等。此外,同飞股份也被询问“在储能温控领域的布局情况”。
从整体行业出发,投资机构多数持长期看好观点。中信证券认为,在经历了硅料价格高企和疫情影响风电机组吊装后,2023年国内风光装机均有望迎来提速。预计2023年国内光伏装机量有望继续高增至140GW,国内风电装机有望显著复苏、总装机量将达80GW左右;风光装机提速叠加用电需求升级,在电价政策的持续利好下,国内储能需求有望加速释放,预计2023-2025年国内储能功率装机规模有望分别达到23/32/42GW,其中新型储能将成为增长的核心动能,占比持续提升。
国泰君安研究观点称,储能是未来电力系统的核心,给新能源插上翅膀。储能可以对新能源电力即时储存和释放来削峰填谷,实现时间维度的相对自主可控。主要分为抽水蓄能(目前约占九成)和电化学储能,根据碳达峰行动方案,预计2030年前,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的装机规模都将达到亿千瓦级别,其中电化学储能具有数十倍的发展空间。
中金公司认为,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背景下,我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快速扩大,风光电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的同时,因其出力的波动性和随机性等特征,对电网稳定和绿电消纳带来了挑战,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日益提升。大储作为重要的灵活性资源之一,在调峰、调频方面具备调节范围大、响应迅速、控制精确的优势,随着新能源渗透率进一步加深,未来大储装机量有望迎来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