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辰储能举办了“新制造”发布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此仪式上,公司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银行代表、重庆大学共同探讨供应链部署、资金服务、人才培养等核心问题,助推储能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从2019年成立至今,短短3年,海辰储能不仅实现了从“0”到“1”的规模化量产交付,更成功跻身产业第一方阵。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它还拿下了“2022年度实现国内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和“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的荣誉称号。
当前,海辰储能估值已超过250亿元,已经踏上了上市之路,预计将于2024年在资本市场上亮相。
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目标,这位储能行业的后起之秀开始了一场壮烈的“疾驰”之旅。据最新消息,截至笔者撰写本文的时候,海辰储能已经从多家银行获得了近500亿元的授信额度。
实际上,这些来自银团的注资只是海辰储能2023年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据报道,仅在2023年第一季度,海辰储能就相继签订和中标了一系列订单,总储能容量已超过20GWh,订单总价值超过百亿元。
根据海辰储能官方透露的信息,公司2022年的锂电池出货量达到了5GWh,这意味着仅在过去三个月,该公司的订单量就是去年全年的四倍之多。
联合创始人王鹏程公开对外表示:当前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就是需要快的战略进行卡位。他表示,2023年,海辰储能整体电池出货增速将超500%,预计全年出货量将超25GWh,目标上,要拿下中国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量第一。
俗话说的好,“人红是非多”,这家储能新贵在飞速行驶在储能这条被爆炒的赛道的同时,也饱受了诸多质疑。
上文提到,海辰储能荣膺“2022年度实现国内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和“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的荣誉称号。
但是,这个“双第一”却引起了储能行业内的争议。有些行业人士认为,海辰储能通过巧妙的“文字游戏”获得了这个荣誉。首先,第一个“第一”是交付项目“数量”而不是“容量(GWh)”,这只能说明海辰储能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更多。其次,“出货量增速第一”只能表明该公司在2022年交货量较去年增加,类似于一名差生在班级中突然获得好成绩的情况。
就在获得“双第一”荣誉之后不久,高工产业研究院于今年2月末发布了《2022年储能锂电池企业总出货量排名TOP10》榜单,而海辰储能仅排名第七。
如果说“双第一”是海辰储能玩的文字游戏,那么它的“零衰减”则被越来越多的人贴上“虚假宣传”的标签。
去年8月,海辰储能发布了储能电池新品,声称这个产品可以降低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25.3%,实现前三年“零”衰减!
然而,海辰储能成立不到三年,储能电池新品发布仅有数月,是否有足够的实证数据来支持这一说法仍是有待观察。
而更专业的一点的看法是,锂离子电池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往复运动而实现可循环充放电,在此过程中会存在无法避免的副反应,导致电池反应不可逆,进而导致容量不可避免的衰减。世界上的顶尖科学家研究的问题都是如何缓解锂电池的容量衰减,而海辰储能直接提出“零衰减”,多少是有点欺骗消费者的意思了。
但若对其提出质疑,海辰储能或许又要搬出“前三年”这个前提条件,让人无法反驳。笔者不得不有理由怀疑这是否又是海辰储能玩的“文字游戏”。
作为储能“黑马”,海辰储能毕竟只是一个成立不超过3年的新公司,需要不断进化以求在速度和稳健之间掌握平衡。资本市场究竟能否收获一支牛股,需要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