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特6月5日晚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海四达与珠海市富山工业园管理委员会签订协议,海四达将在珠海市成立子公司新建6GWh储能电池及其系统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
上海普利特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同济大学普利特化学研究所,主要经营发展三大产业板块:改性材料产业、ICT材料产业和特殊化学品产业。2022年6月,普利特通过重组,正式成为海四达控股股东。由此,普利特也正式进军新能源产业。
进军新能源产业仅仅一年,普利特就已豪掷超百亿元布局储能赛道,不仅涵盖海四达传统主业锂离子电池,更布局了当下火热的钠离子电池,除此之外,普利特同日公告拟设立光储事业部,将业务领域延伸至光伏领域。
投资能否“面面开花”?
钠离子产品落地方面,普利特正追赶着赶上行业所谓的“2023钠电元年”。
4月22日,海四达在其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三款钠离子电池产品:70Ah方形钠电星耀Ⅰ、80Ah方形钠电星耀Ⅱ、1.3Ah小圆柱钠电星源,并公布技术路线:正极采用层状氧化物,负极采用硬碳。但是除能量密度及寿命、倍率性能外,并没有更多的技术路线或者图片透露出来,由此可以推测,其钠离子电池离真正量产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主业为氢能源的雄韬股份宣布,拟豪掷105亿元建设锂电和钠电产业园项目。公告次日便收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要求其说明在钠电池领域的技术等的储备情况。
根据雄韬股份的回复,在钠电池业务方面,公司确实暂无相关钠电池技术储备,而是参股了一家名叫盘古钠祥的公司。
虽然有业内人士将2023年成为“瘸腿的钠离子电池量产元年”,但是可以看到,即使在电池级碳酸锂跌破20万元/吨之时,各大企业也未曾放弃对钠离子电池的布局。
今年4月,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落地奇瑞车型,另有消息称,比亚迪钠离子电池预计在下半年量产上车,搭载车型为海鸥。一方面,企业考虑到其战略布局、人才吸纳等前期成本,不会简单地放弃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另一方面,锂资源的地缘政治性导致“有锂才为王”,而钠资源则不需担忧这一点。
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钠离子电池能够起到对锂电池的平衡作用,平衡锂价,保证锂资源的供应安全的作用。钠离子电池是锂电池的重要补充,而不是代替锂离子电池。”
普利特由锂离子电池出发,将“步子”迈到了钠离子电池我们不难理解,但是如今又在短时间内意欲跨界光伏,是“雄心壮志”还是“随波逐流”,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