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储能的庞大军团,又添一员猛将!
最新的主角,是富士康。
据企查查的工商变更动态显示,7月4日,富士康工业互联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了上海采日能源,持股比例2.39%。
采日能源成立于2017年,是2022年全国储能系统出货量第8名。这也意味着,“代工之王”富士康正式进军储能,锚定了新的增长极。
01
“新手”杀入万亿储能赛道
从2022年下半年迄今,A股“储能”概念板块的热度持续走高。
其中,“跨界”的主板上市企业,更是为储能概念的火热再添了一波不容小觑的关注能量。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10多家新近宣布涉足储能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均不是大众传统印象中与储能业务关联度更高的电力、热能、电器设备等行业的企业,而是来自房地产、服装纺织、食品、白酒、汽车、物流、家电等行业的重磅“跨界选手”。
而综观A股主板和创业板被纳入“储能”概念的300余家上市企业,这样的“跨界选手”还有很多——除了上述领域,软件、半导体、多元金融、商贸代理、水务、造纸、塑料、水泥、钢材加工、石油开采、船舶、制药等行业的上市企业,均有“跨界代表”纷纷加注储能业务,且大部分均“跨入”储能电池领域。
粗略统计如下:
2023年6月30日,模具制造商捷荣技术发布公告,拟投资1530万元与深圳唯诺信科技共同投资成立深圳市捷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跨界储能业务,注册资金3000万人民币,主要业务为新型储能系统的集成、生产和销售,作为储能业务发展平台。
2023年6月12日,陶瓷企业松发股份发布公告,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从控股股东手中购买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主营储能产品包括26700系列圆柱电芯、软包储能电芯、短刀电芯等,应用在便携式储能、户用储能、通信和基站储能等场景,同时生产和销售锂电池)不低于51%但不高于76.92%股权,宣告进军储能赛道。
2023年6月8日,房地产企业荣盛发展披露,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从控股股东手中购买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软包叠片动力电池、锰酸锂电池、三元动力电池,电池产品主要应用于PHEV商用车)76.45%的股权。
2023年6月5日,房地产企业广宇发展宣告对外投资设立子公司 “青海中绿电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500万元人民币,服务于青海液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的开发建设和专业化管理。7月6日,广宇发展在新疆地区再次成功获取13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指标。
2023年5月19日,物流企业长久物流宣布,拟通过股权转让和增资的方式以1.26亿元的价格获得广东迪度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营锂电池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等)51.00%股权;拟投资5亿元,在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5月24日,长久物流对其从2022年开始布局的 “光储充检放” 一体化项目和自研地梯次储能产品、户用储能产品和工商业储能产品进行了发布介绍。
2023年5月15日,服装企业日播时尚披露拟通过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锦源晟(主营业务包括铜钴镍锂锰等矿产资源开采及冶炼、锂离子电池正极前驱体及正极材料的研发及制造、动力电池与材料的回收)100%股权,并计划重组上市,将主营业务从服装全面转型储能。
2023年5月9日,服装企业报喜鸟通过全资子公司报喜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与平阳源泉共同投资平阳浚泉养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在未来定向投资新型储能解决方案、锂电池检测等领域。
2023年5月4日,房地产企业天宸股份披露已与芜湖市繁昌区人民政府就投资建设光储一体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合作项目将新建20GW的高效太阳能电池及20GW的储能变流器及储能系统集成制造项目,计划总投资1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80亿元。
2023年4月23日,服装企业浪莎股份旗下浪莎针织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经营范围新增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零配件销售、电池销售、电池制造等新能源相关业务。
2023年4月16日,白酒企业五粮液集团投资设立100%控股的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达10亿元,经营范围涵盖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引发市场热议。
2023年4月1日,食品企业南方黑芝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宣布终止对主营储能锂电池的天臣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增资计划后,拟将全资子公司江西小黑小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业务转型为储能锂电池生产经营,并计划投资35亿元建设具有8.9GWH产能规模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2022年9月30日,家电企业康佳集团投资设立重庆康佳低碳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从事光伏储能新能源业务,并在2023年第一季财报新闻中表示已获得来自德国客户的首份新能源业务订单。此外,康佳集团还运作了一系列资源整合项目,实现了光伏垂直产业链的布局,包括在黔东南地区开发上游市场原材料硅,下游市场则以经营分布式光伏终端产品为主。
02
新玩家能否如愿分到一杯羹?
对于这个话题,其实跨界储能的各路势力都有着共识:跨界储能是踩上了一轮上升的新风口。
一切都很像10年前,彼时,各行各业急迫地想要贴上“互联网+”的标签。如今新一轮的“储能+”,又可能会给这些跨界企业带来什么?
可能一:政策红利
热得发烫的储能概念,首先得益于政策支持的不断加码,其次得益于海外市场正在释放强劲需求的市场前景展望。在《“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布后,2022年中国国内市场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27.1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达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达141%。
与此同时,2021年以来,已有26个省份发布了新能源配置储能补贴政策,最高支持力度达到1000万元,且补贴多为直接支持储能项目的建设开展,包括用于用户侧储能项目建设、独立储能项目建设等。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中发布了一项预计: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GW,2023年至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将达到49.3%,增长率惊人。
可能二:固本培新,觅得增量或“换壳”转型,预防退市
在跨界发展储能的热潮中,以房地产、服装、家电三个行业的企业跨界最受关注。
而对于这三个行业的企业而言,这场跨界行动,并不是从2022年才刚刚开始。
家电龙头企业格力电器,从2013年已启动储能家电的研发。2020年,格力正式提出“光伏+储能+空调”的概念,目前已经宣布形成光伏(储)空调板块、新能源汽车板块和锂电池三大业务板块布局。
而被称为“中国服装第一股”的杉杉股份,早在1999年就毅然决然地转型进入锂电池材料的经营赛道。2022年,杉杉股份营业收入达到217.02亿元,其中负极材料业务实现营收80.58亿元,同比增长94.63%,负极材料人造石墨的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一。这种市场规模和经营情况,早已巩固了杉杉股份在中国负极材料市场的龙头企业地位。2022年底,杉杉股份又再次投资了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
行业龙头企业的成功跨界起到了鲜明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2021年以来,伴随政策调整、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房地产、服装行业的企业普遍业绩承压严重,几乎每一家企业都在谋求转型战略,固本培新,寻求增量业务,亦或是迫切需要寻求一个能够换壳重组的机遇,避免退市风险,近年来颇受政策倾斜的新能源领域,直接成了这些传统企业的转型首选。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龙头企业的储能跨界之旅都走得一帆风顺。
比如,2022年,杭州知名房地产企业、原A股上市企业宋都股份被“踢出”了跨界参与的盐湖提锂项目,失去了 “换壳” 转型筹码的宋都股份,又受困于巨额借款担保,最终在2023年6月18日黯然退市。
有业内人士表示,跨界需谨慎,储能行业虽然看似水大鱼大,但同时也深不可测,对企业的驾驭能力和生存智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