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的本质是交易,会交易的储能代表未来。”——远景2020年在这一共识之上组建了智慧储能事业部。对2020年的中国储能行业来说,交易的确只是未来,要等到两年后,《“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才首次明确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可以参与交易了。
远景围绕交易打造了全栈自研、软硬件一体的智慧液冷储能解决方案,第一代产品在2021年4月发布,两年后又发布了新一代产品,在全栈链条上进行了优化升级,但两代产品的核心未变,那就是搭载的与硬件融合设计的智能交易终端。
远景的先见正在成为现实。8月底,远景智能解决方案总经理郑颖接受了《中国能源报》采访,谈及储能的交易未来,他说:“交易不是储能的未来,是现在。”
今年3月山东允许新型储能参与现货市场以来,储能参与市场交易,正在全国范围内由点及面铺开,山西、甘肃、蒙西、广东等现货市场持续运行的地区,储能均可参与现货市场、辅助服务等交易品种,其他地区在推出储能鼓励政策的同时,也在加紧推进电力市场改革,为储能参与交易创造条件。
“不用半年时间,储能参与交易的能力将会成为投资商的首要考量标准。” 郑颖说,最早山东首批独立储能电站并网参与市场交易,以一年为周期,“风险收益、真金白银,会让储能投资商快速认识到交易能力的重要性。”
远景智能解决方案总经理郑颖
中国能源报:如何理解储能的本质是交易这句话?
郑颖: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主要是提供弹性能力,通过充放电及各类辅助服务,解决高比例新能源对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的安全稳定挑战。国外的经验表明,通过电力市场的价格信号,可以更高效的配置储能等电力资源。
在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市场中,价格信号因为供需、新能源波动和系统调节需求而产生,储能参与交易,即追逐价格信号所代表的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所需的资源及调节价值,各市场主体追求最佳收益的交易过程,自然会促进市场均衡和系统平衡。
理论上来说,在一个信息充分透明,排除人为因素干扰的电力市场中,各市场主体根据充分信息产生最优交易策略,可以达到资源配置和效率最优。
中国能源报:为什么说交易是储能的现在?
郑颖:这是来自市场一线的反馈。我们每天都在和客户沟通、合作、迭代,客户也了解交易能力对储能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招投标机制,把硬件主体和交易软件能力解耦开了,只能单独招标硬件,不能合起来一起做,而且是最低价招标,这是整个大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客户没有意识,只是还没有在实际操作上体现出来。
中国能源报:什么时候投资商才会在行为上改变呢?
郑颖:快的只要半年。山东第一批独立储能电站已经并网参与交易较长时间,经过一个财务周期,投资商会充分认识到交易能力的重要性,钱会教育投资商,只有在市场上亏钱了,投资商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第一批参与市场交易的储能电站的具体信息,也会在行业内扩散开来,提高行业整体对交易的认识。
有了先试先行的省份做示范,电力现货市场会加速在全国铺开,为储能在更大范围可参与交易提供条件。电力现货市场从试运行到正式运行,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个别长的需要两年时间。
我们认为,到2024年下半年或者2025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储能都会进入现货市场,届时,全行业都会认识到交易的重要性,投资商在做投资决策时,都会把交易能力的因素考虑进去。
中国能源报:在国内,交易策略不同带来的差异足够大吗?
郑颖:在国内非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政府确定峰谷平电价及时段,市场主体根据确定的电价信号来进行定频的一充一放就可以,交易策略很简单,人工也可以操作,但是到了现货市场上,电价是实时波动的,交易策略的不同,收益就会不同。
国外储能的各项收益模式目前国内也都有,但各地发展不均衡,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储能的收益还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交易策略的好坏,结果可能就是这个项目盈利与亏损的差别,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交易策略的好坏,会成为影响储能电站收益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做好交易的核心是什么?
郑颖:交易策略最核心的预测是对电价的预测以及与储能硬件能力的结合。电价是由供需决定,在发电端,新能源装机比例持续提高,新能源出力变化越来越多直接影响到市场上的电价变化,不管是风电、光伏都是看天吃饭,气象的因素与新能源的功率变化强相关,此外气象的变化对负荷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高温天气,居民及工商业空调的使用率会大幅提高,带动负荷上升。
做好交易策略,最核心是做好电价预测,而电价预测的核心是气象预测和新能源功率预测。也是正因为此,我们早已布局气象领域,有专门的气象专家和算法团队,从 15 年就开始研发新能源功率预测产品,从预测精度、服务能力、交易场景适配上都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除了天上的气象数据,地上的机组数据也可以增加预测的准确度,我们自己研发的EnOS?智能物联网系统,接入了海量地面场站,累积了重要的地面观测数据;此外,各省历史电价、电网边界、过去的气象和新能源等各种相关数据的获取,也会对提升预测精准度有帮助,这部分我们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已经积累了丰富业务经验,在大数据训练大模型上具有优势。
中国能源报:做好交易在技术能力上有什么要求吗?
郑颖:电价预测是做好交易的关键,其背后是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能力;其次,要把交易策略执行落地,需要全闭环自动化的控制能力。
储能和传统的煤电机组、风、光、水电站参与交易不一样,它们主要是中长期交易,宏观的判断很重要,人的参与性更强。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和辅助服务,时间间隔非常短,交易频次极高;储能参与交易特点还有高频且变频,从我们在山东、内蒙、甘肃的经验看,每天的充放为1到 2次不等,而且随着新能源比例提高,波动性也会增加,充放模式是变频变量的,有时多充多放,有时少充少放,有时满充满放,有时浅充浅放。
储能交易要实时追踪气象/新能源变化,及时调整储能策略,这使人为优化储能交易策略变为不可能,储能参与交易,需要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能力,来不断优化模型,提高预测准确度,同时需要构建全闭环的自动控制能力,根据大数据模型给出的交易策略,进行全自动的控制。
从国外储能的经验看,主流的交易方式都是通过自动算法和平台来连接交易中心和储能软硬件设备来实现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交易。
中国能源报:如何看待储能在交易环境下对硬件的挑战?
郑颖:这也是我比较担心的。第一,储能设备的可靠性要高,储能设备要随时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进行充分,不能经常故障,想用用不了;第二,储能的DOD(放电深度)的标称和实际要相符,因为交易策略是根据价格信号和可用容量来做决策的,不能一个指令下,因为可用容量不足,储能设备安全闭锁了,影响到充放;第三,现在电芯标称的衰减参数都是在定频充放、平稳使用的环境下测试出来的,在交易环境下,电芯需要面对变频充放的考验,衰减参数是否会变化,还不得而知。
我们认为,储能全栈的解决方案在硬件上也会有一定的优势,整体的一致性更好,品质也比较可靠。我们的储能的全栈解决方案在英国也在交付项目,在当地成熟的电力市场交易环境下接受实际运行的检验。
中国能源报:远景的交易软件可以服务外部客户,又和自己的硬件搭载一起销售,从交易效果看,这两个方式有区别吗?
郑颖:这肯定有区别,我们的软件别人也可以用,但是当我们的软件和硬件结合在一起时,可以产生更好地交易效果,也是因此,苹果、特斯拉走的都是软硬件一体的道路。最典型的特斯拉,在储能有电力交易软件Autobidder,也有自己的一整套的硬件设备,还能给客户代运营参与市场交易。我们认为,当交易主导储能市场时,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市场的主流。
一是自己的软件和硬件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参与市场交易时,实时响应的速率更快,可以更好地捕捉交易机会;其次,自己的软件对自己的电芯和系统更了解,这样可以充分结合价格信号来极致调整硬件设备约束;此外,还可以在保障设备性能的同时,实现最细颗粒度的充放电优化,最大程度释放交易能力。
比如,如果使用的是别人的电芯,DOD可能会设置的比较保守,比如80%,但是自己的电芯因为很了解,可以设置成95%,这样在现货价格极高时,软硬件一体的储能解决方案,在调用时就有底气去触达自己的DOD极限,比保守设定要高出15%电量的利润。
此外,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对储能设备性能保持也有好处,比如,在辅助服务频繁调节时,可以优化电芯充放电计划,各模块进行全时均衡一致性管理,包括优化热管理环境等,让储能在频繁动作且易过热的环境中持续精确响应指令,在获得最大交易收益的同时也能延长储能的有效寿命。
中国能源报:从政策角度看,您认为要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储能参与交易?
郑颖:市场机制是储能参与交易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要加速推进电力市场改革,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在国内各省份的落地运行,完善辅助服务市场体系,促进储能的可持续商业化运行。
国内储能收益以参与现货市场为主,但很多省份还未开展电力现货市场,只能通过政策电价引导储能低充高放,已有电力现货市场峰谷价差低,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也还不完善,为储能参与交易实现可持续运营带来了挑战。
其次,为使储能资源的调用和电力系统需求高度匹配,电力调度和交易机构可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范围和频次,为储能智能、自动化交易提供充分信息。比如电网可以及时披露新能源和负荷的实时波动,减少市场主体的预测偏差,这将使储能在实时交易环境中更有效的响应电力系统需求和市场价格信号,提高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