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储能发展,不仅凭借丰富的清洁能源形成了多能互补的产业优势,还通过绿电资源吸引了一批头部电池链主企业及配套企业投资建厂,逐步形成了强大了新能源产业集群。
四川方面,目前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动力电池产业生态圈,吸引了包括宁德时代、天齐锂业等近100多家电池上下游企业入驻。好风凭借力,送“储”上青云,四川凭借前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可帮助储能产业迅速落地。
重庆方面,目前正以铜梁区为核心集中力量打造西南地区的储能产业新高地,已吸引海辰储能作为“链主”,着力构建从电芯生产到材料、光伏、回收等全链条产业体系,全力打造2000亿元级储能产业集群。
上下游协同,聚合储能产业集群优势
从材料、制造设备、电池等各环节切入,川渝地区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且完备的储能产业链,在西南地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
其中,四川拥有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欣旺达等电池企业;杉杉、华友、德方纳米、湖南裕能等材料企业;重庆则吸引了海辰储能、瑞浦兰钧、赣锋锂电、珠海冠宇、孚能科技等电池企业到此建厂。
从行业内看,电池制造同样是高耗能产业。因此,川渝地区吸引电池企业纷纷驻地建厂,得益于强大的水力发电能所带来的低电费。
电池厂投入绿电使用可减少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在出口方面还可应对部分国家对电池碳足迹核查。
四川时代曾表示,“宜宾能源结构独特,电力供应80%为水电(绿电),每年可减少40万吨碳排放,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能源支撑。”
重庆方面则吸引了海辰储能到此建厂。今年4月,海辰重庆基地一期实现主体工程封顶,预计建成年产56GWh储能锂电池及22GWh储能模组生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海辰储能重庆智能制造工厂将集“智慧工厂、零碳工厂、花园工厂”于一体,成为西南地区单体产能最大的储能电池工厂。
与此同时,依托大链主海辰储能,加快重庆补链优链强链建设,目前已吸引正负极材料、铝箔、隔膜、结构件等企业入驻,包括隔膜企业金汇能、负极材料企业科达等,还引进了厚生隔膜、兴恒铝箔等9个储能产业链项目。
随着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铜梁还与四川多个地区开展产业合作,与遂宁、宜宾、乐山等组建了成渝地区新型储能产业联盟,推动储能产业互补合作。
今年以来,储能电池报价正不断走低,而上游原材料作为构成电池价格的重要一环,电池企业需强化对电池供应链的布局。而四川锂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57%,居全国之首,现已具备采矿权的矿石储量达到1.58亿吨,未来将很好地赋能储能电池生产。
川渝地区丰富的锂矿资源也吸引了材料企业前来布局,包括天齐锂业、盛新锂能、雅化等锂矿企业。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将发挥聚合效应。
川渝储能供需比较
川渝地区也是一个需求明确的储能市场,叠加自身的完备的储能产业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闭环。
在电力供应方面,四川一直是西电东送的主力军,但近年来因为异常高温天气,降雨不及预期使长江进入枯水期,水力发电不仅跟不上当地的生产、生活用电,还无法满足外省用电需求,投入储能的建设十分重要。
不仅如此,四川将结合自身强劲的水力资源,开发多能互补的新能源配储项目,对纳入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流域、大渡河中上游等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的新能源项目,鼓励结合消纳情况配置新型储能。
对此,四川省十四五规划提到,要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因地制宜布局建设新型储能设施,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和多场景应用。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布局储能电站、共享储能等示范项目。到2025年,四川新型储能规模将达200万千瓦以上。
而另一边的重庆,却是能源净输入地区,发电形式以煤电为主,没有临省四川那样丰富的水电资源,尤其在季节性水电供应上存在短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对调节性资源存在刚需。
此外,重庆作为我国第四大制造业城市,202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276亿元,完成规模工业营业收入2.82万亿元,也是西部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
制造业的用电规模不言而喻。对此,重庆正积极探索新型储能建设,以应对自然条件带来的缺电、限电掣肘以及万亿制造业的用电需求。
其中,重庆合川目前已建成规模为240MW/480MWh新型储能项目,是西南区域规模最大的电网侧独立储能项目,可为当地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撑。据高工储能不完全统计,重庆目前已吸引大唐、中广核、中核汇能等发电企业到此建设新型储能电站,目前规模已达855MW/1710M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