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动力电池行业开启大扩产、高产能时代时,曾有业内人士在采访时告诉起点锂电,按照这样的扩产投产速度,不出三年就会有很多企业出局。
现在来看,锂电行业新一轮淘汰赛如期而至。
据起点锂电观察,2023年尤其到下半年,锂电产业依旧景气不振。仅在今年一年内,有多家锂电企业黯然退场。目前这股寒气,似乎还在整个产业链之间传导,从上游材料到电池再到终端市场。
01多家锂电企业停产、剥离业务
从时间线上看,今年上半年锂电行业已经开始退潮期。
5月,日资企业松下蓄电池(沈阳)工厂宣布全面停止生产,进入解散清算程序并不再开展任何经营活动。
6月,明冠新材称公司彻底剥离锂电正极材料业务,决定回归主营业务,做大做强新能源复合膜材料主业。
9月,厚能股份宣布,因锂电池生产规模小及设备陈旧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不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决定停止锂电池生产。
同在9月,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发布通告,决定将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案件移送破产。据悉,昆山聚创是宝能集团为造车而布局的电池项目之一。
……
分析来看,锂电企业走下舞台的原因无外乎资金和订单两个原因。
从资本角度来看,锂电产业为重投入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回报周期较长,很多企业的资金来源于第三方投资者,一旦行业发展趋势不对,资本抽身离开,企业缺少资金注入,所有项目都会搁置。
从市场角度来看,目前国内锂电市场竞争格局稳定,龙头效应明显。比如电池领域,几乎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二分天下;正负极材料领域,湖南裕能、德方纳米、贝特瑞等占主要份额;隔膜和电解液领域,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天赐材料、新宙邦等企业市场份额领先。
二三线以下的企业,如果要从这些企业中抢得订单,无异于“虎口夺食”,资金和技术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中小企业拿不到订单,也就意味着无缘下一竞争周期,出局加速。
02成本战加速玩家退场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三电系统(电机、电控、电池)正在成为车企的核心竞争力。
尤其动力电池的成本占比已经提升到40%,主机车对电池无论是技术自控还是产能自控的欲望越发强烈。
实现动力电池自研自产,一方面可以不用受制于电池厂,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是以在众多车企布局动力电池,企图脱离对电池厂依赖的情况下,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寻求新的应用市场。
储能,就是动力电池厂家瞄准的市场之一。动力电池厂等玩家的涌入,加速了储能商业化进展,但同时也激化了竞争。这一点,从目前的“价格战”可以发现一二。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储能系统EPC的投标报价区间在1.5元/Wh到2.51元/Wh,均价2.15元/Wh;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报价区间在1.61元/Wh到2.25元/Wh,均价1.93元/Wh。
而2023年来,储能系统和储能EPC的价格一路下探。尤其是今年国家队的项目一个接一个招标,不少企业开始以低价竞标。
比如,2023年11月28日,广东省能源集团新疆有限公司2023年225MW/900MWh储能系统设备采购开标,中车株洲所的总报价57420万、折合单价仅0.638元/Wh,创下0.25C储能系统报价历史新低。
在中核汇能5G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集采中,68家企业来投标,最低报价0.638元/Wh,最高报价0.8514元/Wh,在实际中标候选人中,天合储能报到了最低0.711元/Wh。
按照这个发展趋势,行业认为,未来储能系统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探。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企业做出判断。
今年8月份,楚能新能源宣布,到年底280Ah储能锂电池将以不超过0.5元/Wh的价格(不含税)销售,且该价格不受上游碳酸锂价格波动的影响。
另外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曾公开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未来储能系统价格有望达到1元/Wh,这意味着储能综合度电成本能够下探至0.2元/kWh。
但需要注意的是,价格战最考验企业家底。从前三季度业绩来看,半数以上储能相关企业出现净利润增幅同比下滑,甚至不少企业出现亏损。
起点锂电认为,成本战、价格战的背后,行业龙头也无法独善其身,淘汰赛已然开启,企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03淘汰赛中机遇并存
近期,起点锂电采访了行业上下游多家企业领导,在他们看来,锂电行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的。实际上,锂电产业已经经历过几轮淘汰赛了,有人倒下,也有人站起。这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是一种机遇。
当下,对于挣扎其中的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回归本心,做好产品。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技术产品过硬的企业则越战越勇,抵抗风险能力更强。
目前新电池技术层出,比如固态电池、大圆柱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等,企业应该及时布局,进行技术积累,才能及时响应市场,抢占先机。
另一个方面则需要加速开拓新市场。目前来看,无论是动力还是储能,出口海外成为企业谋生存、拓发展的方案之一。比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等电池企业纷纷宣布海外投资和建厂计划,配套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共同布局海外。
目前东南亚国家,如马尔代夫、尼泊尔、马来西亚、老挝等电力基础建设不完善,欧美市场电池产业发展处于初创阶段,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正是进行产品和技术渗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