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吨原材料采购量,全部用于钒储能领域。
近日,钒钛股份发布关于与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2025年钒储能原料合作年度框架协议》的公告。
根据公告内容显示,全资子公司攀钢集团成都钒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钒钛贸易”)与大连融科在四川省成都市签订了《2025年钒储能原料合作年度框架协议》。
双方采取多钒酸铵原料购销的合作模式,成都钒钛贸易承诺优先保证大连融科的产品均衡供应,确保其生产需要。大连融科承诺所有原料均用于钒储能领域。将成都钒钛贸易作为主供渠道,所需原料优先稳定地向其采购。
该协议期限为2025年整年,年度总数量折五氧化二钒2万吨。(该数量不含钒钛股份与大连融科成立的钒储能合资公司及其他专项重大储能项目所需原料)。
定价原则则根据钒产品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协商确定每月具体价格,大连融科及其关联公司与成都钒钛贸易签订月度采购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告中,钒钛股份特别提到,本次续签的年度框架协议为前期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落实。协议中涉及的购销数量为预计数量,双方将另行协商确定每月的具体数量并签订月度合同,最终交易数量以实际结算为准。根据测算,该次合作涉及金额十余亿。
实际上,早在2021年9月,钒钛股份就与大连融科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产品及服务、生产合作、平台搭建、市场 拓展、技术合作及资本合作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二者早就开展了具体商业合作。
2024年,钒钛股份就向大连融科销售钒产品(多钒酸铵)14,822吨(折合五氧化二钒)。在此基础上,本次与大连融科继续签订2025年钒储能原料合作年度框架协议,最明显区别几乎仅仅是交易数量有所提升。
成都钒钛贸易是钒钛股份的全资子公司,钒钛股份成立于1993年,并于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值得一提的是,钒钛股份总部就坐落在被誉为“钒钛之都”的四川省攀枝花市。
近两年,钒钛股份在储能领域布局持续加码。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实力背景以及活跃的市场使其在钒储能产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现有钒制品产能5万吨/年,产量居全球首位。
此外,其子公司四川钒融储能致力于钒电池电解液的生产与应用研发,并有多个储能项目正在进行当中,包括钒电池电解液产业化制备及应用研发项目。
在钒钛股份2024年业绩预告中显示,尽管预计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70%,其仍然实现盈利2.6亿至3亿。虽然受到行业周期以及价格波动影响,钒钛股份仍能保持市场头部地位。
截至2024年4月,大连融科累计投运钒电池储能系统超过550兆瓦时,占钒电池全球市场的60%,电解液材料销售占全球市场的90%。
另外,其全球最大规模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生产基地一期也早已建成投产。钒钛股份与大连融科的合作,可谓是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强强联合。
随着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电的大规模应用,储能技术的需求逐渐增加,而全钒液流电池作为一种理想的长期储能方案,因其高效、环保和稳定性强的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市场和企业的青睐。
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全钒液流电池的全球市场预计将在未来几年迎来快速增长。根据全球BloombergNEF的报告,到2027年,钒液流电池的市场需求有望占据整个储能市场的15%至20%。
然而,尽管全钒液流电池具有长寿命和高安全性等优势,当前其生产成本较高仍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钒作为全钒液流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其价格和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全钒液流电池的成本。
近年来,钒的市场价格经历了较大波动,尤其是在钒储能需求激增的情况下,钒的供应链稳定性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钒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5吉瓦以上,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之一。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政策的支持,钒液流电池的成本预计将进一步下降。
不过,尽管前景广阔,钒储能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钒钛股份与大连融科的长期合作,虽然能够确保钒原料的供应,但全球钒资源的集中化和采矿的环境限制使得市场供应依旧充满不确定性;其次,全钒液流电池的生产成本依然较高,虽然钒电池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高的安全性,但相较于锂电池等其他储能技术,钒液流电池的初期投资仍然较大,这也是钒储能迅速增长面临的最大问题。
此外,在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储能行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对于钒储能发展来说,政策变化、市场需求、技术竞争、产业整合等多方面也存在不确定性。
钒钛股份与大连融科的合作必然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举措之一,但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维持稳定的供给、降低成本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