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国家能源局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表示双方将将进一步深化政银合作,提供3万亿元融资额度,以期共同探索助力绿色能源发展、推动“双碳”目标落实。消息一出,立刻在二级市场上掀起“涨停潮”,水电、风电、光伏等概念股集体走高,抽水蓄能板块一度以5.54%的涨幅位居第一。
政策红利频出
“十四五”以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双碳标准不断完善将持续推动新能源发展。近期“新能源+储能”更是利好政策频出,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显示,到2025年,我国要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同时装机规模要达到3000万千瓦(30GW)以上。为配合这一目标,各储能相关产业细则也陆续出台。
目前,我国涵盖范围最广的绿色能源就是水能,主要用于水利发电。国家在《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到2035年,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布局550余个,投产总规模达到300GW,总装机规模约680GW,新增投资规模约18000亿元。
根据CNESA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GW,占全球市场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31.79GW,同比增长4.9%,占我国储能结构的89.3%。
览富财经发现,我国储能结构占比虽然接近九成,但装机容量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这意味着,到2030年,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将拥有10倍左右的增长空间。据天风证券测算,2021-2025年该行业装机容量复合增速有望超40%。加之密集释放的政策红利,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抽水蓄能等储能行业的潜力,市场前景广阔。
技术成熟一举多得
然而就储能技术而言,仍是目前制约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最主要瓶颈之一。当前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存在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间歇性,二是稳定性差。因此,如何利用储能技术将这些间歇式能源“拼接”起来,并形成稳定的输出,是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和大规模利用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的抽水蓄能技术较为成熟,利用电力系统中某时段多余的电能,把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内,以势能的形式蓄能,电力系统需要时再从上水库放水至下水库进行发电,以此循环。在蓄能、发电的同时,也可以调剂水利夏季多冬季少的问题,既保证了发电稳定性,又可以起到防洪抗旱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当前全球抽水蓄能电站的电价核算机制中,约85%的电站采用内部核算制(电网统一经营)或租赁制(第三方投资)形式,以解决投资回报问题。其余15%的情况是抽蓄电站参与市场竞争,典型代表是英国和美国一些地区,但这些电站通过市场竞争来参与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获得的收入仅占到收益的20%-30%,其他绝大部分还是通过补偿的方式获取。
而我国依据国情确定了“两部电价制”作为主要电价核算方式,由国家电网承担市场预测风险,更好地体现抽水蓄能电站在电力系统中削峰填谷、吸纳新能源的价值和作用,进一步促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既有利于吸引投资,也有利于电网灵活调度。
目前,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湖北能源在内的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推进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可以预计,抽水蓄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至关重要,将步入实质性增长阶段。
相关上市公司已经提前切入抽水蓄能赛道,并享受行业高速增长红利。东方电气是抽水蓄能上游设备的核心供应商,在抽水蓄能水电市场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水轮机市场占有率高达40%,白鹤滩1000MW混流式机组水轮机正有序推进。瑞信在研报中指出,东方电气在抽水蓄能设备行业中拥有约40%市场份额,预期可成为政策主要受惠者,估计行业需求未来几年将显著提升,由2016至2020年的9GW,增长至2021至2025年的30GW;2026至2030年进一步增至58GW。
另一家上市公司金盘科技在抽水蓄能行业有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技术成熟,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抽水蓄能业务迎来快速增长期。业已参建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福建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等等项目。公司目前已承接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配套的产品在手订单已达4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