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新能源发电渗透率提升大势所趋。新能源具备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带来挑战。
随着火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成为电力行业主力,新能源发展创造了储能的广阔需求空间。
储能在新能源比例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可发挥多重作用,在发电侧可以对新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等进行平滑,提升新能源的电网友好性,推动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在电网侧可提供调峰、调频、调压等功能,提升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利于电网的稳定运行;在用户侧可峰谷价差套利、促进电能优化配置利用、提高电力自发自用率、支撑微电网稳定运行等功能。
储能配置将助力新能源消纳,并有效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多样化储能行业或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目前储能行业处于从0到1的发展阶段阶段,有望从示范性应用转向运营性应用。而截至20203Q,全球/中国风光发电平均配储功率比例仅为0.8%/0.5%,相比目前新增新能源配储功率的比例区间(10-15%)仍有广阔成长空间。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 经最新发布的《全球能源存储展望》报告中显示,2020 年末全 球的在线大规模储能容量为 17GW,且已有 2620 亿美元的投资 用于正在建设中的 345GW 储能装置,到 2030 年累计安装量将 达到 358GW,是 2020 年 16.5GW 的 20 倍以上。中国和美国是最 大的两个市场,在 2030 年将占全球累计装机一半以上。
储能应用场景多样:除了改进电网和传输技术,发展储能技术必不可少。
储能可分为机械类储能、电器类储能、电化学类储能、热储能、化学类储能等。其中机械类储能、电化学类储能应用较多。抽水储能:电网低谷时利用过剩电力将水从下池水库抽到上池水库转化为重力势能储存的形式。电化学储能:指各种二次电池储能。利用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包括铅酸电池、锂电池等。
储能产业链
储能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设备厂商、中游系统集 成及安装、下游终端客户。其中设备包括电池、BMS、EMS、PCS 等多个部分,电池是核心部分,占到了成本的 67%;BMS 主要 负责电池的监测,成本占比为 9%;EMS 主要数据采集;PCS 是储能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设备厂商、中游系储能变流器,主要负责控制电池的充放电,进行直流和交流的 转换,成本约 10%;中游包括设备厂商和专业厂商两类;下游 包括风光电站、分布式、电网、通信运营商等终端客户。
储能产业链布局情况(国内部分储能企业):
资料来源:东吴证券
根据 CNESA 的保守预计,2021 年累计装机规模为 5790.8MW,电化学 储能累计规模 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为 57.4%,市场呈现稳 步增长的趋势;乐观场景下,2021 年市场累计规模达 6614.8MW, 再创新高,2024 年和 2025 年累计规模分别可达 32.7GW 和 55.9GW,2021-2025 年复合增速为 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