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行业如火如荼,短短几年时间,发展速度便如同脱缰野马。
然而,对一众欧洲国家来说,电池产量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目前,中国和韩国拥有全球重要新能源汽车电池厂商。随着欧洲新能源市场表现强劲,需求量也迎来井喷式爆发。毫无疑问,中韩争夺的下一个电池市场必将是欧洲。
这对渴望电池生产自主化的欧洲来说,显然已是燃眉之急。
欧洲计划建设 38 个超级工厂
随着电动汽车销量的飙升,加上亚洲电池制造巨头抢占欧洲市场的明确意向,欧洲迫于压力,已经开始着手在欧洲大陆构建自己的电池工厂网络。
根据欧盟非政府组织运输与环境联合会(Transport & Environment,T&E)6 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欧洲现有项目中已建设或正在建设的超级工厂总数达到 38 个,预计总年产量为 1000 千兆瓦时(GWh),相当于生产 1670 万辆纯电动汽车,成本超过 400 亿欧元。
其中,面临从化石燃料汽车转型的压力,各大汽车制造商也正在将资金投入电池生产。
初创公司 Northvolt 在瑞典的一个工厂正在建设中,并筹划建设其它更大的工厂;
德国巨头大众汽车投资 Northvolt,并计划建设另外五家电池厂;
拥有阿尔法罗密欧、克莱斯勒、雪铁龙、道奇和菲亚特等品牌的 Stellantis 集团正在开发自己的电池品牌;
电动先驱特斯拉希望在柏林附近的未来超级工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厂之一,并在 2030 年产能达到 250GWh。
图 | Northvolt 瑞典超级工厂(来源:Northvolt)
除了汽车制造商开始发力,欧洲各国政府也明确表示会支持这些项目,因为他们希望欧洲大陆在未来的汽车制造中保持引领作用而不仅仅只是附庸。
也因此,欧盟于 2017 年成立欧洲电池联盟,想借此减少对亚洲进口电池和其他技术的依赖。该联盟被称为 “电池领域的空中客车”,涉及包括汽车制造商和能源集团在内的数十家公司。
,想要达到如此数额的年供应量并不容易,期间仍然会严重依赖亚洲电池和技术,这种情况甚至会一直持续到 2029-2030 年。
行业分析师埃里克?科斯特(Eric Kirstett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鉴于需求的惊人增长,制造商要打破电池制造商的寡头垄断地位,将面临重大利害关系。”
由此可见,欧洲想要在短期内实现电动汽车电池的自给自足并不现实。
欧盟欲凭借高额投资实现自给自足
“预计到 2025 年,我们将能够满足汽车制造商对电池的所有工业需求。”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马罗什?谢夫乔维奇(Maros Sefcovic)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他认为,欧洲大陆需要在已成为关键部门的领域实现战略独立。
分析师奥利弗?蒙蒂克(Oliver Montique)看来,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因为电池工厂也需要原材料,而欧洲的原材料显然并能不满足这一庞大需求。
蒙蒂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全闭环的供应链,但矿产资源的来源又是一个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电池材料需要在非洲大陆被提取、精炼、加工并生产成电池,为此必须通过大量资金来保证原材料的正常供应。
据谢夫乔维奇介绍,目前欧盟已经在 70 个项目中总计投资近 200 亿欧元,用以确保电池的自主性,包括开发锂、镍和石墨等关键原材料的独立供应。
另外,为了开发较少依赖亚洲公司主导的锂离子技术的新一代电池,欧盟委员会于 1 月启动了一项耗资 29 亿欧元支持的研发计划。
据预计,欧洲电池生产能力若飞速提升,对材料的需求将显著增加。到2030 年,欧洲对锂的需求预计将飙升 18 倍,同时也需要五倍以上的钴。
为此欧洲大力发展电池技术并定下了新的目标,即 “更少的材料,更多的电池”,希冀到 2030 年,完成每千瓦时电动汽车电池所需锂平均含量下降一半的任务。
另外欧洲境内,德国和捷克共和国拥有大量锂储量。而且欧盟也在确保来自可靠合作伙伴的原材料供应,比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和智利等国家,以保证不会受到商业限制或者政治方面的威胁。
不得不提的是,欧洲在超级工厂的建造上也有着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建造比亚洲或美国污染更少的工厂。目前欧盟正在根据这一要求制定一项具体协议,该协议将对如何获取原材料和回收废旧电池施加标准,以完成其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的绿色协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