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近日发布3项储能相关研究招标项目,中国石油旗下昆仑资本的首笔投资便入股上海杉杉锂电公司。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近日表示,将力争到2025年实现“海上风场+光伏+储能+岸电”全新供电模式。近悉,道达尔能源第四个电池储能系统将于2022年底前在法国中部地区投运;在此之前,道达尔能源已在法国布局完成三个电池储能系统。石油公司跑步进入储能领域,背后是怎样的发展逻辑?石油产业与储能产业具体有哪些契合点?储能又将在石油公司绿色低碳转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石油公司发展新能源绕不开储能
政策引导下“新能源电站配置新型储能”将成未来趋势。从国家政策层面看,石油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业务,绕不开储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徐泉对记者表示,《“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有一条格外关键——积极引导新能源电站以市场化方式配置新型储能。对于配套建设新型储能或以共享模式落实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结合储能技术水平和系统效益,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
“这一条意味着,从今年开始,建设新能源电站须配置储能。若没有配储,新能源发电项目可能很难拿到入网指标。”徐泉说。
“石油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其中一个重点领域就是新能源发电业务的布局。据我了解,目前已有不少省市明确要求,若要获得入网指标,新建风、光发电站需要强制配储,要求按电站功率的5%—20%配备储能,存储时长至少1—2小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中心储能新材料研发部负责人王晓琦表示。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发布新能源配置储能政策,其中就包括大部分油气、风光资源富集区,如陕西、青海、新疆、甘肃、山西、内蒙古、宁夏等省份。
石油公司发展储能存在多重契合点
储能是油气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一条必由之路。首先,石油公司高质量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要储能。“对于油气企业上游领域来说,建设‘新能源发电+配储’是一条必由之路。”徐泉表示。
油区、井场通常是用电大户,在“双碳”目标要求下,各大油田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是必然趋势,但无论是建设风力发电还是光伏发电,企业都要面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带来的最大挑战——波动性以及间歇性。如何获得持续平稳的清洁电力供应,24小时保障油区正常生产生活, 配储便是关键。
“在钻井、修井、电驱压裂等施工作业时,有瞬时高功率电力需求,这可能给电网带来冲击,储能和电网结合供电有望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野外勘探、边远井维护等也需要用电,这种情况就非常适合发展分布式风光发电+储能配备。”王晓琦说道。
“下游领域‘炼化企业+配储’也有着一举多得的应用前景。”金联创新能源分析师曹波表示。炼化企业同样是用电大户,且未来有较大的减排压力。炼化企业若配备自己的储能电站,未来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同时可以利用储能削峰填谷的作用(电价波谷期储存电能,在电价波峰期释放电能),大幅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继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真正意义上助力企业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徐泉告诉记者:“中国石油大学研究数据显示,目前炼化厂布局储能电站等类似投资的经济前景较好,5至6年便可以回本。”
其次,石油公司产出的炼化产品,也是储能材料的上游原料。“炼化产品与储能产业存在‘产业链上下游’的直接关系。”金联创新能源分析师甑博鸣表示。众所周知,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四大主材之一,人造石墨则是制造负极材料的主要原料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人造石墨的上游主要原材料是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等炼化产品。
特别是针状焦,其为热膨胀系数极低且容易石墨化的优质焦炭,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可以制造高品质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全球最大的石油针状焦生产商是康菲石油公司,国内的锦州石化等炼化公司也是下游锂电材料生产商的针状焦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在储能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电池内膜材料的原材料也来自炼化产品,电池电解液中需要的盐酸、硫酸等物质也可以由炼厂提供。
布局储能业务三方面工作要稳扎稳打
储能与新能源业务发展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未来石油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储能或将是“强制性”配备,它与新能源业务发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储能具有桥梁作用,可以推动企业构建“能量储存—转换—综合利用”的智慧用能体系,助力石油公司转型为综合能源供应商。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能源转型发展的深入,储能的关键性将日益凸显。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当前,石油公司在加快布局储能产业的同时需保持清醒头脑、稳扎稳打,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住机遇,反复论证,找准突破口。当前储能领域技术种类较多,各类技术呈螺旋式上升发展态势,石油企业应抓住历史性机遇提前布局。与此同时,石油企业应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反复论证各类技术路线,吃透国家文件,算好经济总账,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集成应用,为能源转型夯实基础。
二是寻求可大规模应用的“高安全、低成本、可持续”的储能技术。石油企业作为国家能源保供的“压舱石”,技术运用应特别看重安全性、低成本以及可持续性。当前,电化学储能技术相对最为成熟,但并非是“本质安全”的技术路线。对此,石油企业应有清醒认识。在众多技术路线中,可实现本质安全的水系电池如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等技术路线也应受到关注。
三是提前建立好人才梯队,确保新型储能技术“吃得起、消化得掉、用得上”。4月24日,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和碳捕集等紧缺人才培养。石油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提前布局“双碳”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打造专业团队,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