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宋都:储能没有回头路
1984年,脱胎于地方国企改制,一家名叫宋都的房地产公司成立了。
站在至高起点,宋都一路乘风破浪,20年后,稳步成为“中国房地产百强”。
带着百强的实力,宋都继续攀登,第二年成功上市,登陆A股市场。
搭上资本快车,宋都依然姿态稳健,不紧不慢地将业务播向大江南北,并继续蝉联中国房地产百强。
然而,时代的浪,就是一浪接着一浪。
随着房地产泡沫破灭,行业发展进入下行态势,昔日百强宋都也难抵逆势,发展开始急转直下,经营陷入持续亏损。
据宋都历年年报显示,2020年,宋都营收开始下行,但也还保有3.52亿元的净利润,但2021年,宋都就直接转亏,从赚3个多亿到亏3个多亿。
宋都,何以自救?
2022年一开年,宋都就发布公告,宣称成立新的子公司:宋都锂业,正式跨界入储能,意在搭载新的时代大势,为产业焕发第二春。
然而,此时的宋都,做好准备了吗?
显然没有。在成立新公司的公告中,宋都明确表示,公司尚未具备发展锂业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资源。截至目前,公司尚未明确具体投资项目,尚未签订相关投资协议。未来的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业务跨界,宋都好像只做了一个公告的准备,甚至连管理层的意见都没来得及统一。在决定跨界的那一晚,公司董事会内部产生一些“分歧”。
三名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决议中投出了弃权票,表示公司进入陌生领域,为公司多元化经营增加了一定的未知风险,应当结合自身现金流,慎重决策。
然而,反对意见无效,宋都还是毅然跨界储能。
同年3月,宋都乘势而上,发布好消息称与西藏珠峰、启迪清源签署了合作协议,拟开展锂电业务。也据此公告,这次合作涉及的设备采购金额为16亿元,由宋都全部垫资。
这无疑为尚处于亏损中的宋都再添财务压力,然而,消息一出,还是点燃了A股的热情,宋都在16个交易日内收获12个涨停,累计涨幅高达167.4%。
在持续涨停的热闹中,宋都高层也对这次合作充满期待。
六名内部董事认为,公司的新业务符合目前“双碳”产业方向,通过前期适度垫资,符合整体商业规划。同时也强调,在创新业务发展过程中,公司将把控风险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在新领域开拓创新,建立自己的技术团队,争取开创公司发展新局面。
新业务刚成立2个月,宋都就拿价值16亿的项目锤炼团队,显然有点激进。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年初布局,整年激进,2022年,刚跨界储能的宋都,业绩表现如何?
据年报显示,宋都在2022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35.64亿元,期末负债总额为35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4.74%。
然而,从亏3个亿到亏30个亿,也没能减缓宋都跨界储能的狂热。
2023年,宋都毅然加强储能业务,发布公告称拟在重庆市潼南高新区投资建设“年产 5GWh 储能系统项目”。项目拟建设可视化的现代智能制造工厂,深入储能系统集成领域,面向火电厂、集中式共享储能、光伏和风力电站领域提供优质储能接入解决方案,销售储能系统设备。
这一次,计划总投资20亿元。
储能的风,吹得人头脑发热,宋都的储能梦,在大跃进中,在没有强根基的支撑下,快速走向破灭。
最近,宋都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从A股退市,转型储能,宣告失败。
最终,房地产上市公司宋都的储能路,没能高歌猛进,也没能稳扎稳打,回不了头,一条路走到了黑。
02.跨界路上,宋都不是个例
宋都的故事,高起高落,其实不是个例。
近几年,储能市场愈发火热,很多企业背离主业,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跨界储能,把储能赌成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据不完全统计,仅宋都宣告的这一年,就有超过20家A股公司跨界进入储能赛道,选手涵盖教育、互联网、家电、食品等行业,切入方式,有新设子公司,也有收购储能公司。
但也是在短短数月里,10余家上市企业宣告跨界储能失败。
跨界储能,就这么难?
颇具实力的上市公司,也玩不转储能的游戏?
眼下储能似乎是一场新的造富狂欢,但对于大多数身处赛道的企业来说,储能更像是一场一旦开跑就没有回头路的极限拉力赛,需要选手准备非常好的赛车以及娴熟的车技,还要在处于施工状态的赛道上,控制好车速,处理好每一次赛站,才能安全地抵达目的地。
而反观跨界失败选手的故事,大多是为了抓住机遇,在低估储能的状态下,剑未佩妥,就进入江湖。
很多外行人看储能,认为是“集成一个储能系统,利用当地的电价,进行峰谷套利。本质上就是制造业,商业模式也非常简单”,好似抓住了精髓,实则根本没弄懂储能的逻辑。
储能绝对不是简单地集成,更不仅是制造业,商业模式也绝非单一,入局储能游戏,需要非常强的认知储备、资金储备、技术储备。
03.储能的路,准备好再出发
所谓认知储备,就要从储能产业的背景说起。
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宣誓“双碳”目标,随后开始大力推动能源转型,由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为主,转向以风光等新能源为主。
中国新能源电力在政策刺激、市场聚力的双重推动下,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已经跑到了全球前列,然而新能源电力具有波动性,对传统电力系统形成巨大冲击。
国家经济发展,电力系统是重要支撑,一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变革就此拉开。新型电力系统,需要计划电向市场电转变,需要大幅提升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这些都非常依赖储能,无论是发电侧、电网侧,还是用户侧,都急需大量铺设储能,从而实现电力系统的升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储能的游戏就不仅仅是一场设备生产制造及投资的游戏,它的每一关都需要与国家现行的电力系统深度交互,参与游戏的玩家,必须了解储能、了解电力系统、了解国家战略、了解未来能源格局,如果不了解,就想不通,更玩不明白。
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个环节都需要储能
除了认知的储备,由于储能的大基建特性,做好储能这件事,还极度依赖入局玩家的资金储备。
入局源网侧储能的玩家,单个项目动辄就是几亿、几十亿的一次性投资,而项目的建设周期可能需要以年为单位计数,项目回本又处于缓慢回报的状态,对于一个企业的资金盘考验极大,所以,目前源网侧储能的发展主要由资金相对雄厚的央国企带动。
民企入局储能的市场空间,高度集中在用户侧储能领域,这同样对企业的资金链提出不小挑战,单个项目虽然规模变小,但依然需要百万、千万的投资,在市场条件好的区域,回本周期也需要5年左右,更何况,储能市场出生即红海,企业需要不断地拿项目,抢占市场份额,才能在“3年战略期”中成功卡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做好资金准备,储能的生意怎么玩得转?
除了认知和资金的储备,技术的储备也十分关键。
认知是门槛,资金是保障,那么技术就是玩储能游戏的通关密码。
储能盈利的关键在于运营,好的运营,高的盈利,快的回本,强的竞争力,而好运营的关键就是技术,一方面是储能硬件技术,一方面是储能软件技术。
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硬件技术决定了储能全生命周期的性能,使得基于充放电盈利的储能,能够拥有更大的可用容量空间。好策略是革命成功的保障,储能与电力市场交互的策略,就依赖软件系统的智慧决策与瞬时响应,以及能不能充分挖掘储能本身的容量潜力。
只有通过高数智化水平的软件系统,实现对储能系统与企业生产的全局监控,并依托大数据与电力市场做出及时的正确的充放电决策,储能的盈利水平才能达到理想中的制高点。如果没有软硬件技术,玩储能游戏其实就是一种低价值回报的高风险投资,是一种更接近于失败的通关策略。
认知、资金、技术,在“上路”储能之前,缺一不可。
否则就会和宋都的故事一样,搏一搏,单车不仅变不了摩托,还有可能直接被这股时代浪潮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