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储能网 » 电化学储能 » 综合 » 正文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成功落地三圈储能电池、量道储能、倍特立、国安达等新型储能重点项目

日期:2024-06-12    来源:国际能源网

国际储能网

2024
06/12
10:0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储能电池 量道储能 倍特立 国安达

国际能源网获悉,6月11日,厦门市集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集美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030号提案答复函。

集美区引育储能产业链优质企业,构建新型储能产业生态,已成功落地三圈储能电池量道储能倍特立国安达等新型储能重点项目,规划产值均在2亿以上。同时,积极筹备新能源专业园区,将作为集美区存量企业增资扩产项目、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空间载体,推动新能源产业链整合,加快推进产业集聚。

下一步,集美区将深入调研学习新型储能行业前沿技术路线,挖掘各细分领域具备发展潜质的企业,基于集美区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开展精准招商,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氮化镓)功率器件、新型电池技术(钠离子、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核心零部件,关注储能系统集成、储能综合服务、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其他细分领域,构建新型能源与系统产业生态。同时,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园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新能源产业规模效应。

原文如下:

厦门市集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集美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030号提案答复函

连明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建议》(第030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新型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发挥主体电源作用的技术,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您的提案与我区正在大力推进的新质生产力、“五创五美”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绿色转型高度契合。发展新型储能产业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人才培养等有力措施,才能促进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我局此前已针对新型储能产业开展一系列工作,深度梳理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摸清自身家底;同时也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的强链延链补链,后续将协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集美区新型能源与系统产业生态,构建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二、措施与成效

(一)政策扶持,鼓励企业绿色化发展

我区已出台《集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暂行)》等相关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节能降耗、引才育才。支持壮大杏林湾基金聚集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招商;鼓励购买新能源商用车、使用新能源装备;采取奖励、补贴等多种切实优惠措施助力企业高质量、绿色化发展。

(二)引育优质企业,筹建专业园区

引育储能产业链优质企业,构建新型储能产业生态,已成功落地三圈储能电池、量道储能、倍特立、国安达等新型储能重点项目,规划产值均在2亿以上。同时,积极筹备新能源专业园区,将作为集美区存量企业增资扩产项目、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空间载体,推动新能源产业链整合,加快推进产业集聚。

(三)组建“创新发展共同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筹备组建由政府牵头,企业、高校、第三方运营机构共建的、以学科专业为单元的“创新发展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已初步确认20个共同体名单,涵盖材料、化学、电子、电气、机械、软件、信息等多个一级学科,将助力我区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并为企业培育输送专业人才。

(四)成立新能源中心,加强产业服务保障

成立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中心,以产业生态构建为目标,通过“产业联盟、产业基金、专业产业园、专业孵化器、产业链招商、高校产学研合作、专业人才培训、行业专业机构、应用场景平台、行业论坛展会赛事、专家顾问团”11个元素为核心工作职能开展产业生态构建工作,积极推进新能源商用车和新型能源产业发展。

三、下步推动计划

(一)强化政策扶持与产业基金引导

积极探索针对新能源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持续优化和完善现有政策支持,探索更多样化的税收优惠和投资激励措施,以切实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杏林湾基金聚集地优势,聚焦“6+N”产业链群,引导基金向新能源行业倾斜,加速优质项目落地转化。

(二)持续构建新能源产业生态

深入调研学习新型储能行业前沿技术路线,挖掘各细分领域具备发展潜质的企业,基于集美区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开展精准招商,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氮化镓)功率器件、新型电池技术(钠离子、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核心零部件,关注储能系统集成、储能综合服务、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其他细分领域,构建新型能源与系统产业生态。同时,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园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新能源产业规模效应。

(三)加强校企协同研发创新

发挥我区高校、院所的科研优势,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共同体”组建工作;深入走访新能源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组织策划校企对接会、宣讲会、技术论坛;推动我区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与企业技术升级迭代,培育新能源专业人才。

(四)加速产业落地转化

引导园区、企业布局微电网、光储电站,提高电力能源利用效率、灵活性和可靠性,降低用电成本,助力我区新能源产业落地转化。

感谢您对我区新型储能产业的关注和支持。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也期待您继续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宝贵建议和意见。


返回 国际储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